肖传桃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一、基本概况
男,1965年1月生,教授,博士。198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层学及古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层学及古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6月获中国地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1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1月晋升为教授。湖北省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
二、教学情况
近年来讲授的本科课程有: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研究生课程:综合地层学、古生态学与古遗迹学以及生物礁与油气等,教学质量优良,深受学生欢迎。
三、科学研究情况
1、科研项目
近年来来,作为负责人或骨干成员,完成或承担3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重要项目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藏北中-东部地区侏罗纪生物礁研究”、“中扬子台地早奥陶世微生物岩及其控制因素研究”“中扬子台地早奥陶世生物礁”和“当阳白垩—古近系陆相辅助层型研究”;(2)国家973项目“巴楚—轮南地区中奥陶世生物礁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3)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研究”;(5)青海油田公司项目:“柴西南地区层序地层研究”及“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有利目标优选”;(6)国土资源部项目:东北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
2、学术论文
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第一作者论文50余篇,被SCI收录3篇,EI收录3篇,其中,权威及核心刊物上的第一作者论文有:
(1) 肖传桃、李梦等,Palaeoecology of Early Ordovician Reefs in the Yichang Area, Hubei¾ A Correlation of Organic Reefs Between Early Ordovician and Jurassic,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1,85(5) :1003-1015.(SCI收录)。
(2) 肖传桃、夷晓伟,藏北安多晚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沉积学报》,2011,29(4):752-760。
(3) 肖传桃、黄丹等,Jurassic Organic Reef in Northern Tibet and Its Significance,Earth Science Frontier,2010,Special Issue。
(4) 肖传桃,刘丰,事件地层单位的理论及实践,《地球科学进展》,2010,25(3),290-296。
(5) 肖传桃,卢俊,胡望水等,安徽宿松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上升流沉积的发现,石油天然 气学报 2008,30(6)。
(6) 肖传桃,丁静,胡望水等,下扬子地区中二叠世上升流相区古生态学研究,《沉积学报》,2009,26(1):319-325。
(7) 肖传桃,陈志勇等,Ordovician Cephalopod Biofacies of south China and Its Provincializat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6,Vol.17 , No.3 , p.221 -230.(SCI收录)
(8) 肖传桃,龚文平等,华南地区奥陶纪头足类生物相及其分区,《沉积学报》,2006,24(2):242-250.
(9) 肖传桃,刘莉,陈志勇等,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状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6,28(6):1-8.
(10) 肖传桃,龚文平等, 藏北地区中部侏罗纪生物地层层序,《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26(4):1-5.(EI收录)
(11) 肖传桃,崔江利等,湖北宜昌下奥陶统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地质论评》,2004,50(5):520-529.
(12) 肖传桃,李艺斌,胡明毅等,藏北巴青县中侏罗世Liostrea障积礁的发现。〈〈中国区域地质》,2001,20(4):90-93。
(13) 肖传桃,李艺斌,胡明毅等,西藏安多县东巧晚侏罗世生物礁。《地质科学》,2000,35(4):501-506。
(14) 肖传桃,李艺斌,胡明毅等,藏北地区侏罗纪生物礁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科学基金〉〉,2000,14(3):178-182。
(15) Xiao Chuantao et al ., Carboniferous Mixed Terrigenous Clastic, Carbonate and Sulphate Sediments in the Bachu Area, Xinj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1999,V01.73.No.3:341-347。(SCI收录)。
(16) 肖传桃,吴建辉等,湘西北杨家坪寒武纪层序地层。《地层学杂志》,1998,22(2): 94-101。
(17) 肖传桃等,塔里木盆地阿克苏沙井子地区康克林组沉积特征。《新疆石油地质》,1998,19(6)。
(18) 肖传桃等,塔北轮南地区晚奥陶世粉屑岩隆礁研究。《新疆石油地质》,1998,19(1)。
(19) 肖传桃,李维峰,胡明毅,江汉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学及古地理特征。《沉积学报》,1997,15(1):85-91。
(20) 肖传桃,朱忠德,胡明毅等,中扬子台地及其南缘早奥陶世道保湾期生态地层。《岩相古地理》,1997,17(2):53-57。
(21) 肖传桃,杨威等,湖北京山早三叠世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13(1):95-102。
(22) 肖传桃,郭建华等,塔中地区石炭纪地层问题讨论。《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4):35-38。
(23) 肖传桃,刘岭山等,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中国区域地质》,1996,15(4):330-334。
(24) 肖传桃,姜衍文等,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扬子地区五峰组沉积环境的讨论。《高校地质学报》,1996,2(3)339-347。
(25) 肖传桃,李维峰等。中扬子地区二叠纪生态地层学及古地理特征。《石油学报》,1995,16(3):30-36。
(26) 肖传桃、刘岭山等。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古生态特征。《新疆石油地质》,1995,第1期,P38-42。
(27) 肖传桃,姜衍文等。江汉盆地早寒武世生态地层及古生物地理特征。《地质论评》,1995,41(1):82-91。
(28) 肖传桃等,新疆巴楚小海子地区小海子组内沉积间断的发现及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3)。
(29) Xiao Chuantao et al., Early Cambrian Tritobite Biofacies of South China and their Provincialization.《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1994,Vol3,No.4, 469-478
(30) 肖传桃,姜衍文等。论生态地层学理论模式。《地球科学进展》,1994,第3期,71-74
(31) 肖传桃等,生态地层分类单位及其在生物礁研究中的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21(2)。
(32) 肖传桃,朱忠德。湖南石门杨家坪早寒武世三叶虫动物群。《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3,22(2):297-303。
(33) 肖传桃等,中扬子地区下奥陶统分乡组生物礁古生态特征。《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3,15(1)。
(34) 肖传桃,姜衍文等。中扬子地区早奥陶世早中期Batostoma属的发现及其地质功能和生态学研究,《科学通报》,1993,No.14:1314-1315。
(35) 肖传桃。古群落演化的耗散结构模式。《地球科学》,1991,第6期,621-626.
(36) 肖传桃等,生态地层学及其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0,6(1)。
(37) 肖传桃等,若尔盖红星地区早中三叠世生物群落的研究及其意义。《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0,12(2)。
(38)肖传桃等,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新近纪坡折带及其对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特种油气藏》,2013,(1).
(39)肖传桃等,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始新-中新世层序地层及其对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新疆石油地质》,2013(4)
(40)肖传桃等,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始新-中新世事件地层研究,《地层学杂志》,2013,(5)
(41)肖传桃,龚丽,梁文君,川西地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古生态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14,29(7):819-827。
(42)肖传桃,柳成,叶明,藏北索县-巴青地区中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沉积学报》,2014, 32(1):27-35.
(43)肖传桃,梁文君,丘东洼陷水西沟群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特种油气藏》,2014, 21(1):50-55.
(44)肖传桃,肖胜,叶飞等,柴达木盆地昆北一阿拉尔地区坡折带及其对岩性油气藏的控制,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26(11),2085-2092. (EI收录)。
(45)肖传桃,肖胜,田宜聪等,川西地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生物相及其分区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15,30(5):602-608。
(46)肖传桃,叶明,文志刚等,漠河盆地额木尔河群古植物群研究,《地学前缘》,2015,22(3):299-309. (EI收录)。
3、教材及论著:
近年来公开出版专著4部,独立主编教材3部:
(1)独立主编教材:《普通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45万字
(2)独立主编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45万字。
(3)独立主编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实验实习指导书》,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7万字。
(4)《鄂西南湘西北地区上震旦统至奥陶系石油地质研究》,地质出版社,1995(第3作者)。
(5)中国早奥陶世生物礁研究,地质出版社,2006(第四作者)。
四、研究方向及学术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1)勘探地层学与岩性油气藏预测;(2)生物礁地质学与油气资源勘探;(3)古生态学与沉积学。
自1989年工作以来,先后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生物礁研究领域中,首次发现并系统研究了藏北地区侏罗纪生物礁、新疆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发现部分中扬子地区早奥陶世造礁生物,系统地研究了中扬子台地早奥陶世生物礁古生态学。
提出了事件地层单位的理论,并用之于中扬子台地前寒武-寒武之交以及柴达木盆地古近-新近纪的研究中。在地学前缘-生态地层学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体系,提出了生态地层学理论模式,并应用于多项实例研究。发现、报道并研究了湖南石门杨家坪早寒武世Palaeolenus-Megapalaeolenus动物群,并讨论了该动物群在寒武纪中国南方古生物地理区系中的作用。
在沉积学领域,率先在国内外开展了陆源碎屑、碳酸盐与硫酸盐三者混合沉积的实例研究,并阐述了每一种混合沉积物的形成机理,讨论了混合沉积的天文学意义;首次在国内外提出扬子地区奥陶纪五峰组观音桥段属深海成因,为扬子地区晚奥陶世五峰期沉积环境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系统建立了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古近纪、新近纪层序地层系统,探讨了喜山运动与层序界面之间的关系,认为喜山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存在4次响应。重点讨论了层序地层对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在层序格架内预测了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块和层位。率先将坡折带理论运用于柴西南地区,对古近纪、新近纪坡折带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讨论了坡折带对岩性油气藏控制作用。
在取得了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获得了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同时,积极投身于高等教学的研究中,并获得了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