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研顺利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录取后,他就一直在回忆,回忆他刚进入大学时的样子,回忆四年中,与老师和同学们度过的快乐时光。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灿烂笑容,如同放映电影一般,在记忆中逐渐浮现。
往事并非如烟,记忆历久弥新。高考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则新闻,讲述了一位获李四光地质学奖的教授分享其学习地质,在野外从事地质工作的故事,被他的事迹吸引和感染后,还了解到长江大学曾是中国五大石油院校之一的江汉石油学院,于是便填报了长江大学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很幸运,就这样被录取了,从此,就于地质结缘。
秦皇岛野外实习带他进入地质之门,从此便开始了众多专业课的学习,出于对地质专业的兴趣和对当初选择的负责,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每当他看到周围优秀的同学以及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就丝毫不敢懈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至今还能记得每一个教授过他专业课的老师的名字。沉积学课上,老师展示的信手岩性剖面图和构造课上展示的信手构造剖面图都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他无比崇拜老师们的深厚功底。还能想起在上岩石薄片观察课时,彭德堂老师知道了他中午没有回去,下午上课时给我带的点心,那甜甜的味道时刻温暖了他的心,每次回忆总能热泪盈眶。
刘家场地质实习给了他大学最美好的回忆,白天看剖面,晚上回来整理资料,思考白天见到的种种地质现象,充实且快乐。这些记忆永远没能在他的脑海里抹去,回想起来总是充满动力。这也证明了,每一段用心走过的路,即便坎坷,却能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焉。选择地质便意味着势必走上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攀登的不平坦的道路,然而环视周围,又有哪个行业是不需要付出便能轻轻松松成功的呢?他利用暑假时间参加过两次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野外一线丰富的地质现象常常吸引着我,但也经常使他困惑,总是感到学识太浅,大自然这本天书蕴藏着太多密码,等待人们去探索和揭秘。野外工作让他经历了艰苦环境的磨练和不畏艰险的攀登,常与其他地质人员一起,从早上到傍晚,徒步翻越高山,累了就在石头上歇一会,渴了喝冷水,饿了便吃随身携带的干粮。虽然艰苦,却能感到无比的自由与平静,纯粹与阔大。这些宝贵的经历使他更加坚信,这世间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山越高,意志更坚,岭越远,胸怀更广。只要不畏艰难困苦,最终定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当感到疲倦时,他也有过迷茫与彷徨,有时彻夜不眠。在大学,他有两个偶像,一是不畏艰难,顶住压力,怀揣梦想,勇闯油气勘探禁区,我国最大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的主要发现者马永生。另一个便是长江大学的校友,“穷尽平生做一事,大海深处找油田”的邓运华。他还十分有幸,在大学期间能听到邓院士的两次讲座,被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渤海勘探中,无论是晚上还是周末都在工作,分析了渤海几乎所有的地质资料”的精神所感染,被邓院士“阅读了七种专业期刊,从创刊到至今的每一份,做专业笔记700余万字”的潜心学问的态度深深打动。每当他松懈和感到迷茫时,这些人就是他的精神动力,不断的激励着他。
然而四年中,他很遗憾没能将自己全部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于是选择考研,继续学习地质知识。这也是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希望自己能够在今后抓住时间,踏实学习,能够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社会。考研的过程并不艰辛,而是一种自律带给人的快乐;想象考研前整个过程的争分夺秒,想象过程中时间的珍贵,即便考研结束,也不敢将时间肆意挥霍。或许,这也许是为什么安排研究生考试的意义吧!让同学们懂得时间的宝贵,是进入研究生之前上的第一堂课。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考研或者读书,不在三更早,五更迟,但最忌一日曝十日寒。只有“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才能获得成功。
不可否认,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更不可否认起点的重要性,然而最真实的是,人生旅程是一场马拉松,不光需要激情,更需要耐力。我们要有自信去迎接下一次挑战,我们要坚信,奋斗可以创造一切,奋斗也可以改变一切。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四年里,他时刻铭记来这里的初衷,在这里,他学到了地质学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了基本地质技能和鉴别能力,同样受到了浪漫、卓然不屈的楚文化的熏陶。母校就像一位母亲一样,看着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做人。无论在哪里,这里永远是我的精神支撑,无论走多远,也都忘不了知音湖畔那一抹晚霞和平静的湖水。
他还说道:“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即将走向大学的终点,我也希望以此为起点,不忘初衷,努力学习,取得成绩来报答母校和各位老师的培育之恩。”